TU Delft Design for interaction 第一年心得:系所介紹,課程規劃,與國內外教育經驗的差異性
系所介紹
台夫特理工大學的工業設計研究所中,有Design for Interaction (DFI) 產品互動設計,Strategic Product Design (SPD)策略產品設計,及Integrated Product Design (IPD)整合產品設計等三個碩士學程。DFI專注於使用者與產品的互動經驗,SPD學程著重在思考產品在市場上落地的計畫,IPD則專注於對科技的掌握度則讓產品的量產與製造的可行性 — — 三個碩士學程分別專注於產品設計中不同階段的挑戰。碩一的學程有些系有所重疊行性。三個碩士學程分別專注於產品設計中不同階段的挑戰。DFI 一個班上有45%是國際生,一班有一百多人,主課的project大多是分不同教室讓Coach 各自分組討論 。
學校課程規劃
如圖,荷蘭的學制為Quarter制,一年有四個Quarter。Design for interaction碩士第一年的課程皆為必修課,Q1,Q2主課為Exploring interaction,另也有研究理論及實作課Context and conceptualization,及對於使用體驗的專業知識課Product Understanding, Use and Experience,作業較多為個人作業;Q3,Q4主課為Project Usability and User Experience Assessment in Design及Interactive Technology Design,皆為團隊作業 。另也有思辨課程DFI Research Methodology,為論文寫作暖身。除了在設計能力的培養外,也有課程Manage your master,要學生思考自己的過去與現在,思考未來職涯發展的方向,得以安排碩士的課程。
國內外教育經驗的差異性
讓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高度自主與自由的教學,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動機,比直接安排課程更有效。
IDE Academy是設計系碩一必修的工作坊課程,每周三提供2–4種為期一天的課程,內容包含App Wireframe, 時間管理,團隊合作,Machine learning如何應用等等,在知識多元與科技發展快速的環境下,讓學生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在這樣「抓週」方式的學習中,感受到自己接觸一個新領域後有興趣就會在投資更多課外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的課程後我感受到自己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促成自學的動機。在設計研究所學生,每個人來自不同背景,也有不同的未來目標,在這樣的課程規劃下,大家都可以有所成長。
重視設計發展過程反思,而非只評結果的教育
Delft非常注重設計發展過程的反思,而不是只評設計最後的結果。學校設置有放草圖跟過程模型的倉庫,老師會來看大家的設計過程做最後的評分 (如圖)。有別於以往在國內的學習經驗,這邊的設計教育不是在一開始就定下以得獎為目標的設計,通常是專案結束後剛好有符合主題才去投稿。自己最近在分析自己過去作品時發現,自己有得獎的作品其實過程不一定很豐富,大多是小的容易快速被理解的idea,比較能在國際比賽的最後呈現時快速取得評審目光。設計的學習跟其他學科不同,如果設計教育只看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其實是非常可惜的。在荷蘭學到的是,最後是否得獎,對設計思維的學習只是一個附加價值,最重要的是發展過程所學到的經驗和思考模式。
師生、生生間的平等的對話
荷蘭學生非常積極問問題,除了老師會回答,同學也會回答同學的問題──教學不是上對下,而是互相分享與成長 (如圖)。剛開始對於同學的直話直說有點不適應,在台灣的我們傾向於委婉表達批評與指教;而荷蘭的風格,就是直話直說,對事不對人,針對問題做討論。一次上課時遇到有爭議的地方,同學舉手指正老師的課程內容,老師們也很開放的和學生共同討論,最後理出結論與改正。而在期中期末的總提報,並不是以Coach為主的提問和評語,而是以班上同學舉手發問為主的Q&A,在最後Coach才會針對每個人的項目作個別的評語和討論。老師也鼓勵我們多提出問題,無論喜歡或不喜歡,給與同學看法上的回饋都能互相成長許多。不難發現歐美的同學很勇於提出問題,常常正中要點的提出聰明的關鍵問題,很多時候筆記裡記的都是同學提出來討論的而非老師上課所教授的,在這一年裡,同儕之間的互相學習對我而言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以互動測試為主的模型製作,而非美觀與製造導向
DFI的課程中,相較於台灣的設計系,對於模型外觀並沒有以前在台灣的大學時對模型細節的要求──只要達得到互動的目的,就是好模型。同時課堂的老師也鼓勵材料資源回收,如果有前人留下來用不到的材料,都可以拿來做最終模型。一學期下來,學到的是如何用最快速、低成本的方式迭代測試設計的互動、在短時間有效率地蒐集設計所需得到的資訊,在使用者測試及觀察後快速蒐集洞見。在ITD課程中,在專案開始時,每組定義一個問題和使用者,每周一提出一個新概念,而周五是做出互動模型測試使用者的反應。每周的概念發展可以是全新的假設,也可以建立在前幾周的測試中得到的結果。相較於以往發展設計的方式,這樣建立在使用者測試經驗上的互動設計,可以更貼近使用者的真實使用行為和想法,在概念發展上也較多元
有行銷概念的論文寫作
相較於國內在寫論文時,較多是以個人興趣或是研究室方向為主來決定研究題目,在荷蘭的Context and conceptualization課程中,訂定研究題目時,就先考量目標族群是誰,他們想看什麼? 以觀者的角度來”設計”論文,學到的是User-centered design也可以應用在論文寫作。
文章結束了,上次更新是一年前,可見這裡的學生生活有多忙碌,請大家要申請前三思。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拍手按鈕長按可以連拍!這學期有機會會多整理文章來分享,歡迎善用追蹤第一時間閱讀新文章 :)